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2017年中超新政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5个相关介绍2017年中超新政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根据会议内容,2023赛季中超将恢复主客场制。此外,中超将取消U23球员始终在场要求,但各俱乐部需至少报名5名本俱乐部注册4年以上的U21球员。
U23政策于2017年首次实行,2018赛季调整为中超各队U23球员上场人次需与外援上场人数挂钩。2019年第16轮开始,U23政策被调整为每场比赛每队场上的U23球员不得少于1人。
2021年中超新赛季外援上场政策为“注6报5上4”。
此前由于外国人入境的政策没有打开,多队外援无法回归,中国足协考虑过每场出场2人或3人,同时替补席坐1人候补。但随着政策的放宽,多队外援的回归,新赛季的外援政策将恢复为“注6报5上4”,即每队注册6名外援,每场比赛报名5人,场上4人、替补1人。
此外,因中国足协采纳国际足联今年12月31日前每场每队可使用5个换人名额的新规,新赛季中超每场比赛双方的报名名单可能从18人增至23人。
为了实现中国足球进入世界强国的队伍,中国足协做了长远的规划。其中一项就是年轻球员的培养。于是,2017年,足协颁布了U23政策。
2017赛季中超中甲联赛中,上场运动员名单中至少有两名U23国内运动员。其中一名U23国内运动员必须首发。
通过一年的新政实施,年轻球员成长初见成效。涌现出韦世豪,刘军帅,唐诗,巴顿等一大批新人。
2018赛季,足协对U23新政进行了升级。
从2018赛季起,中超,中甲联赛俱乐部在参加中超中甲联赛,足协杯赛的过程中,各俱乐部整场比赛的u23国内球员必须与整场比赛累计上场比赛的外籍球员人数相同。
足协U23新政升级之后,对于u23上场人数的要求更高了。
如果说,新政1.0只是要求有u23球员上场就可以了。升级后的新政要求,如果场上外援达到3名上场人数的话,那么,整场比赛,就至少要有3个u23球员能够在比赛中得到锻炼的机会。
中超的首轮比赛已经全部结束,在新赛季的开始之前,足协根据实际情况有制定了相比较上赛季更加严格的u23政策。中超球队也为了能够在新赛季的中超能够有好成绩,大肆引入有实力的u23适龄球员。
一时间年轻球员成为中超转会市场上的抢手货,上赛季是中国足协实行u23政策的第一年,存在很多漏洞,许多青训不好的球队就钻了空子。仅让球队的u23球员踢几分钟,就早早的被换下场。而今年足协规定必须有一名u23球员首发,而且外援的上场数与u23球员的上场数持平。
这样做的确实保证了年轻球员的比赛时间,却让球队的主教练战术安排变得更加透明,毫无神秘感可言。足协的这一想法是好的,但是通过u23亚洲杯可以看出,中国球员的基本功很差,对比赛的阅读力不好。踢比赛锻炼的是经验,却得不来实力。
但是不可否认的的是u23新政确实涌现了许多优秀的年轻球员。其实伴随着u23新政的实施,批评声与赞扬声并存,作为局外人,实在不好判断足协的这一项规定是好是坏。
奇葩的中国足协,制造另类的联赛,出无数种新政。U23表面是为保护年轻足球员培养新生力量。但个人认为只有中国足协才能如此愚蠢。相比去年有何不同,今年中国足协头摔到下水口盖上了。
谢谢邀请。中超联赛的U23新政从上赛季开始,要求每场比赛必须安排一名U23球员首发出场,每个俱乐部都按照要求完成了任务,但是也有投机取巧的,派出U23球员没多久换下。所以2018年有所调整,根据中国足协规定,每场比赛的出场 U23球员要与出场的外援球员相同,其中一名 U23球员必须首发。
关于在新政的庇护下,目前这批U23球员究竟能得到怎样的成长? 这些政策可能带来的影响有哪些?更值得我们去关注一下。
在此我想谈一些个人的浅见。先从好的方面来说,一代新人换旧人,这是时代的趋势,给予年轻球员更多的出场时间,让他们在场上多打比赛得到历练,也积累丰富的比赛经验,可能在不久将来中国足坛会涌现出更多的人才。天赋再好也需要上场比赛实践,否则就会荒废。
在不来梅效力的张玉宁,处境比较尴尬
反观新政的副作用,我觉得也不容忽视。例如:一个球队首发上场比赛的就 11 人,除去对等的 U23和外援人数,及俱乐部国脚级的实力球员,剩余名额就有限了,那些 24以上球员怎么办?无形就挤压了他们的出场机会。 第二点,各个俱乐部对 U23 球员进行哄抢,会造成他们身价虚高,对他们的心态也会产生影响,如果不能回归到场上好好表现的话,可能就会伤仲永了。
2017赛季中国足协为了培养后备力量,推出了一项u23政策,即各队在比赛中必须有一名u23首发。到了2018赛季中超,U23新政推出了加强版,即每场出场的u23球球数量必须要与出场的外援数相同,其中一名首发。
足协的这项所谓改革,能否有成效还是个未知数。但按照这个新政。给各队主教练排兵布阵肯定会有影响。同时还严重压缩了U23以上球员的出场。
国家队主帅里皮早就说过,U23球员只有在中国才会被如此重视,这个年龄段早已不算年轻队员了,在国外早已出头了。
不过,话说回来,如果当初足协没有U23政策,没有给U23球员崭露头角的机会,现在也没有韦世豪,何超,邓涵文这些新面孔。这项政策利敝还不敢下定论。但至少间接促进了国家队的更新换代。尽管非议不断,但也有一定积极意义。
规矩是人定的。评价规矩的好与坏,不同立场的人就会有不同的感受。中超球员已经在短短几年时间里赚到以前一辈子都赚不到的钱,所以你懂的。如果你没有那么大能力却赚到了远远大于你能力的财富,那么你把那些法力无边的大人物们搁哪儿!这个世界财富总值是没有上限的,但是却有横向的对比。一个踢球的赚的都比实权派多,那全社会的家长都会让孩子去踢球,妄想暴富。所以出于安全考虑,不能让踢球的赚太多,至少不能太容易。
定规矩的人不是普通老百姓,他们考虑的并非是芝麻豆粒儿大的几个人和几件事。原国脚们该退出历史舞台了,不是你错了,而是你老了。
中超新政,是国家大事,任何人吐槽,都是一种无知。
靴子落地了!今天下午,中国足协发布转会调节费新规,其中规定:以支付违约金方式的转会,将按违约金数额收取调节费,如果逃避缴纳,不但将面临相应的扣分,调节费也一分不能少。
巴坎布这个坎,国安过不去了
巴坎布违规的这个“坎”绕不过去了。今年中超冬季转会,外援巴坎布和内援韦世豪先后以“自己支付违约金”的方式,离开老东家西甲比利亚雷亚尔和葡甲莱雄伊什,加盟北京国安。外界普遍质疑实际支付违约金的是北京国安,意在规避足协的“引援调节费”(亏损球队引入外援不超过4500万元人民币,内援不超过2000万元人民币,否则将交纳等额费用到中国足球发展基金)。
根据足协的补充规定,国安不但必须交纳调节费,还要扣除新赛季中超联赛积分。如果按照巴坎布解约金4500万欧元计算,相当于3.5亿元人民币,那么需要扣掉10分。
足协颁布新规是有相当的底气的,基于三方面原因:
第一,虽说“法不溯既往”,但调节费政策是足协的行业规定,并非法律,足协拥有最终解释权;第二,新规适用的范围是从今年中超冬季转会窗口算起,而窗口要到月底才关闭——国安若是赶在新规补充说明颁布前“官宣”巴坎布,说不定还能多占一点理;第三,违约金视作转会费,这并不是足协首创的,在国际足联最新版的转会章程中,对球员毁约作出了明确规定:“支付补偿金的权利,不能指派给第三方,如果球员一方需要支付补偿金,那么他和新俱乐部应当一起承担各自付款的责任,具体比例应当在合同中注明”。
之所以要如此规定,是因为按照国际足联规定,球员转会费总额5%要抽出来按比例分成给该球员12岁至23岁间效力的俱乐部,如果没有这项规定,通过违约金就能绕开这笔费用了。
枪打出头鸟,现在中超各俱乐部都往后退一步,国安就成了排头兵。目前中超也只有国安的转会涉及到调节费的争议,足协的新规解释也不用面临“打击一大片”的为难。这桩争议,很可能以国安接受处罚告结。
俱乐部和足协的博弈还将继续
足协要“引导投资”,将俱乐部的投入重心,从外援转到国内青训建设,可以理解,但具体仍有可商榷之处。一方面是程序上的瑕疵、新规解释出台相对滞后;另一方面,是对于到调节费标准的转会费价格设定过低,尤其是外援4500万元人民币身价,这个价格让中超俱乐部几乎不可能再从国际转会市场上引入有竞争力的外援,只能引入马斯切拉诺这样进入职业生涯末期的老将。
当然,至于所谓的规则“漏洞”,我觉得没必要过于苛责足协。要知道,即便是欧足联这样成熟运作半个多世纪的组织,也无法定出真正无懈可击的规则,只能摸着石头过河。圣日尔曼的卡塔尔老板通过关联公司支付给内马尔赞助费的方式,规避了欧足联的“财政公平法案”,令内马尔转会巴黎圣日尔曼至今还在接受欧足联的调查——欧足联预想到“禁止俱乐部关联公司以不合理的赞助费注资俱乐部”,却没想到关联公司还可以直接打钱给球员。
相比起卡塔尔土豪,贫穷限制了欧足联的想像力……
足球俱乐部和足球行业管理者之间的博弈,还将继续下去。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2017年中超新政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2017年中超新政的5点解答对大家有用。